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咨询 >> 文章正文
新思路、新模式,培育高素质本科层次新型人才
阅读选项: 自动滚屏[左键停止]
作者:侯红哲  来源:  阅读: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电信集团合作创办的新型高校,被教育部誉为独立学院办学的典范。法学专业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法学院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品质优秀、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学院。10年来,法学院秉承浙江大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围绕职业导向的高素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锐意进取,大胆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探索出了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新型成才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别具一格的“分特色方向培养专门人才”新模式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创新,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转向以未来职业导向为标准进行人才分类培养。2003年法学专业率先设立以职业导向为培养目标的特色法务方向教育,分设政府法务、司法法务、市场法务和国际法务四个特色方向,在四年制教育中推行“2+2”的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凸显课程实务特色。四个法务特色方向在培养环节中都凸显专业方向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对法学人才的特色化需求,旨在培养学生从法律知识掌握到法律实践运用的能力,致力塑造以法律技能、法律伦理、法律职业准入为标志的法律职业人才。通过七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法学院在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总结为六条经验:第一,打好公共基础模块的厚实基础;第二,坚持素质教育模块的潜质培养;第三,强调专业核心模块的强基固本;第四,突出方向模块的特色化和针对性;第五,体现选修模块的交叉应用;第六,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实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职业思维和职业技能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通过特色拼盘课程、实务导师、职业实训、复合式实习、情景式学习、“教学做”三合一模式等,进行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仿真实训,有利于学生及早了解社会及其职业要求,掌握实践能力和实务前沿问题,打通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联系通道,缩短法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的学生职业素质拓展平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在全国高校法学院中首创校内综合性职业实训平台,先后建立了法律职业实训基地和行政管理综合实训基地两个职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全面运用“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法律职业的各种角色、各个环节和层面,有效克服了传统“模拟法庭”训练受益面小、角色单一、学生无法真实了解法律运作整体过程等缺陷。目前法律职业实训基地已经建立起模拟调解中心、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律师事务所、模拟商事仲裁庭、模拟公司法务部等若干个子系统,全体同学均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调解员、公司专业职员等职业身份参与仿真实训,形成真正的职业导向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法学院职业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培育学生实战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新平台,由此构建了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环节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内的、系统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先后接待了国内多家独立学院参观学习,广受好评。

三、集“教、学、研、做”一体的复合式实习

实务能力及其之上的应用创新能力一直是困扰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一个弱项,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源自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高校教师对实务和现实问题的疏离。为破解这一难题,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积极探索,借助校外相关资源,推动“教、学、研、做”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与杭州市拱墅区合作开展的“复合式实习”堪称这一培养模式的代表成果。

复合式实习的开展是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拱墅区的战略合作为依托,区政府相关实务单位结合本部门的工作任务需求确定相应课题,由其业务骨干与法学院专职教师同时担任课题负责人,带领学生建立课题组,带着课题和研究任务实习、顶岗工作。同时,区政府各部门实务专家与法学院课程负责人以实务课程为媒介,以政府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案例为内容对学生进行实地授课,互动研讨,并将研讨所得化入工作实践。复合式实习这一载体,有效推动了政产学研合作,具有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实务课程、学生教师应用型能力培养、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等多种价值。 “复合式实习”推出后,得到社会广泛赞誉,《杭州日报》、《青年时报》等媒体以“大学生带课题赴拱墅机关实习”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四、服务地方、填补空白的特色化学科和专业建设

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上采取特色化战略,在法学的9个二级学科中选择与市场经济最贴近、师资整合能力强、与当地学科布局匹配合理的经济法学作为建设重点,整合全体师资力量,凝练财税金融法、旅游法、市场管理法等学科方向。经济法学科整体研究水平在杭州市领先,在浙江省有重要影响。学科带头人侯作前和方洁均是杭州市131第二层次人才和浙江省151人才,近年来参与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十几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界反响良好。

旅游法是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亮点之一。2007年挂靠法学院成立的中国商业法学研究会旅游法律专业委员会,是目前唯一的全国性旅游法研究会。2008年由法学院主持成立的浙江省旅游法学研究会,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省级地方旅游法学研究会。依托浙江特别是杭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产业,法学院充分发挥与实践结合、渗透、互动的优势,先后与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共同举办“旅游业发展与法治保障论坛”,编辑出版了《旅游业与法制保障》、《旅游业常见纠纷精解》丛书等著作,还承担了《浙江省旅游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旅行社管理条例》论证工作。

目前经济法学科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确定为重点学科,法学专业被评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品牌专业,市场法务方向被评为城市学院首批特色方向。分院的特色化学科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五、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法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法学特色,凝练活动项目,营造文化品牌,促进第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学生“1234”核心竞争力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234”核心竞争力包括:一个综合素质,敢于面对挑战、善于解决困难、富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两种职业意识,职业操守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三类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规范与礼仪知识、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四项职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实务处理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法学院连续举办八届“法律文化节”和“本周说法”;举办模拟法庭、法学名家讲座、律师辩论赛、公务员访谈等专业活动项目,以及学术论文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团日活动报告会、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等。分院还设有法学会、未来公务员协会、历史协会等多个专业性社团,其中法学会是杭州市十佳社团。近年来,法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优秀成果、外语演讲、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多个省市赛事上屡屡获奖,其中06级王俊同学的论文《危险接受理论的法理思考》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

 

】【关闭窗口
 :: 站内搜索 ::
 
 ::点击排行::
·正部级和副部级干部待遇..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什么是"枫桥经验&q..
·领导干部住房、公车、办..
·北京:购买学区房要小心..
·北京有多少套房屋?
·审限制度的完善及建议—..
·两高公布环境污染犯罪司..
·洗衣机绞死女童真相就这..
·双十一退货率高达25%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